close

  11月15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公佈了2014年好書評選的入圍書目。經過初審評委的投票,又於12月13日公佈了進入決選的書目,10類圖書中每類三種。12月13日下午,書評周刊在報社召開了終評會,專家評委中,除教育類圖書的評委何懷宏出差外,其他評委全部到場,對入選的書發表了自己的意見。1月6日,新京報書評周刊2014年度好書致敬典禮,將在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最終結果也將於現場公佈。為此,2015年1月3日的書評周刊將調整到1月6日出版,1月10日書評周刊恢復周六齣版。
  評委張悅然(作家)
  在這次入選的三本作品中,一本是隨筆集,一本是文學傳記,一本是小說。非虛構類作品和虛構類作品的比例是二比一。這或許也能代表很多讀者的閱讀比例。與之相反的是,小說的閱讀量有所下降。當然,每年仍舊有大量小說出版,但小說閱讀變成越來越私人的事,想要找到一本能引起廣泛關註、有深遠影響的小說,似乎比較困難。
  《慶祝無意義》是唯一一本入選的小說,作為一部米蘭·昆德拉時隔多年再次出版的作品,早在上市之前已經獲得極大的關註,最終也成為2014年最受矚目的小說之一。小說由發生在盧森堡的兩次閑談、關於斯大林和加裡寧的政治笑話、一場雞尾酒會、一段童年回憶和幾個謊言組成,形式上看似是隨意散漫的即興演奏,實則為米蘭·昆德拉式的“賦格曲”,即“所有都是從一個核心創作”、“一群可以同時伴奏又是旋律的音符”。所有的章節都圍繞著“無意義”展開,各司其職,目的明確:“無意義”是獨特性的喪失;“無意義”是幽默感的缺席;語言的失效同樣是“無意義”一種。這本只有100多頁的小說簡潔明快,有一種法國式的輕盈。然而,在這本書中,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很多作家在其晚期作品中所顯露出的對故事失去耐心的傾向。過分明晰的觀念如同凸露在外面的骨骼,作者已經懶得又或是不屑,用耐心的敘述構建故事的血肉,將其包裹起來了。在這本《慶祝無意義》里,我們看到的是比比皆是的“意義”。
  布羅茨基的《小於一》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文論,包括多年前翻譯過來的《文明的孩子》、另一部分則是自傳性的散文,包括《小於一》、《一個半房間》等。《一個半房間》無疑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追述了作者流亡之前在故鄉聖彼得堡的寓所中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細枝末節,同時也是作者對“記憶”的審視和探索,可以說,這是布羅茨基的《說吧,回憶》,只是與納博科夫的絢爛繁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布羅茨基的朴素簡約。雖然懷有強烈的緬懷與遺憾之情,行文卻相當地剋制,感情的壓抑好像已經成為這位流亡作家的一種習慣。然而,正是這樣一種剝離了表層的憤怒和自憐的近乎零度的敘述,讓我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那份離散的哀痛。
  說到剋制,《沈從文的後半生》也是一本極為剋制的書。這本書從1948年,沈從文的命運的拐點寫起,再現了1948-1988年的沈從文,展示了他截然有別於以往的後半生。傳記採取的是以沈從文自己的話語來呈現的方式,以其留下的幾百字的書信、筆記和文章為材料庫,盡可能讓傳主自己發聲,減少作者推測演繹的成分,將個人表達欲降到最低。讀過張新穎先生散文的人,大概都會對其詩性的,複雜的文體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這本書里,幾乎完全找不到他個人風格的痕跡。節制、內斂、隱藏,這是作者對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得敘述本身的意蘊不受傷害。”
  B14-B16版攝影/實習生 彭子洋  (原標題: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n45mnxn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